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测绘智库 >智库观点
以遥感观世界,以品德育人才
发布时间:2023-04-20     来源:高校GIS论坛     作者:童庆禧院士      浏览:493次

“看到遥感与地理信息事业蓬勃发展,是我最欣慰的。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和大家一道,厚学,尽自己所能为行业发展出一份力。”获得2022第十届高校GIS论坛“中国GIS教育终身成就奖”时,童庆禧院士发表了以上感言。

童庆禧院士是我国遥感行业的先行者,他倡导和建立了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遥感系统。同时,又和薛永祺院士一起把高光谱遥感做成了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应用的技术体系,开创了以我国高技术支持国际合作的先河。

六十余载,他不仅为我国遥感和地理信息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更为我国遥感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个冬日的午后,记者在线上采访了童庆禧院士,他精神矍铄,娓娓道来自己的科研教学生涯,并对未来展现出无限期待与信心。

图片

中国科学院童庆禧院士

孜孜不息 实现“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梦想

70年代初期,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是真正的以地球特别是以陆地为观测对象的遥感卫星。童庆禧院士当时一直在关注国际科技发展的动向,“从国际上60年代开始发展遥感技术,我就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始从事遥感方面的研究准备工作,当时我看到美国的卫星,觉得我们中国也可以研究卫星。”

1975年,童庆禧作为中科院资源卫星调研组的代表直接向钱学森汇报,得出的结果是:为研制和发射资源卫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加强遥感技术的发展。童庆禧院士开始了遥感技术的研究,可是遥感需要数据,需要信息——“于是我又提出了航空遥感,得到了中科院和国家的支持,当时为中科院配备了两架高空遥感飞机,同时以我为首席科学家,装备完善这两架高空遥感飞机,形成了中国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使我国的航空遥感一下子迈入了国际前列。这两架飞机装备集成了中科院自行研制的14台套仪器,在三北防护林、黄土高原整治、土地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灾害监测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期间,童庆禧结识了薛永琪院士,“我们优势互补,十分默契,研制了中国有先进水平的高光谱成像仪,其在大洋洲,马来西亚、日本做了很多工作,开拓了我国高技术为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支撑的先河。”

八九十年代,卫星产业迅猛发展,童庆禧院士开始倡导并且支持了科技部863计划和国家攻关计划——关于北京系列小卫星的研发。北京一号遥感小卫星系统,具有中高分辨率双传感器、高精度、宽覆盖、短重访周期、灵活控制、高效数据服务等特点,并且成功实践了中国由政府支持、企业运行、商业服务的民用航天产业化发展的全新机制,为遥感卫星商业化运作探索了一条成熟的运作模式。

“回顾我整个科学研究轨迹,一直在提出新的方向激励自己。遥感是个综合性极强的科学技术领域,涉及很多方面,我只能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领域的发展做一些工作”。在近60年的科研生涯中,童庆禧院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中科院特殊贡献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国际遥感贡献奖和亚洲遥感贡献奖等众多奖励,“这一次又拿到‘中国高校GIS终身成就奖’,这些都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俱往矣,前面的路我能走多远,尽量走多远,能做多少事情,尽量做多少事情。尽自己所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前进。”

图片

童庆禧院士在工作讨论中(右为他的学生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兵)


乘风破浪 展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明天


“我们国家的很多重要部门,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等,现在都把遥感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手段。这是我觉得非常欣慰的。”谈到现在比较关注及期待的几个领域,童院士做了详细介绍。


“一是高光谱遥感。从遥感理论来讲,可以大概分成两类,一个是在空间几何方面,另外一个是物理认知方面。有一句话,万物皆有形。形指的是在空间的展布,它的大小、形状,这是几何遥感,几何遥感最重要的就是测绘,测绘制图展示的是地物的几何空间属性。还有一句话是,万物皆有灵。灵是物质的本真,本身的性质。主要靠光谱信息来表达。比如我们能看到的各种地物的颜色、材质,农作物的长势、品种,或者矿产,它们都有特有的光谱特性,高光谱就是通过光谱来感知这些地物的特性。目前我们国家的高光谱遥感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高光谱卫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头位置。不仅有重型的、大型的高光谱卫星,比如高分五号或者高分五号的后续星,还有很多小卫星。卫星的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是中国卫星遥感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发射了500多个空间飞行器包括卫星、飞船,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这其中大概有1/3是关于遥感的,作为对地观测使用。我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的高分辨对地观测重大专项总体论证组做过副组长,对这个发展方向特别关注,同时也支持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如刚才提到的北京系列的小卫星。从北京一号,到现在的北京三号。其分辨率和性能不断提高,北京一号小卫星最高空间分辨率是4米,现在的北京三号空间分辨率已经发展到了0.3米。可以说是我国研制的国际最高水平的民用卫星之一。”

“第三个方面,在担任北京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时,我们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概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数字中国’建设,到‘十九大’,‘二十大’,一直都把‘数字中国’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方向。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的‘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创造的价值已经接近于国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万物皆数字,一个实体中国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正在蓬勃发展。”


遥感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童院士也提出了他的展望与期待,“国家需求在不断增强,要求我们的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壮大我们的队伍。同时,要和其他学科、技术综合起来,比如和通讯、导航等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做到准确定位、信息共享。还有,要保持创新精神。实际上目前遥感还有很多方面是未知的,比如遥感的基础是电磁波,而我们目前利用电磁波的范围还相当狭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紫外线、太赫兹、无线电波等部分还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持续探索的,像空天地一体化、通导遥一体化等,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要做好产学研工作,科技与产业是相辅相成的,未来应当继续完善市场机制和完善成果转化的链条,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相信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会越来越强,遥感与地理信息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身体力行 撒播科普之花


“遥感是观察地球的天眼。”在《院士开课啦!》第九期节目中,童庆禧院士对遥感技术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个节目正是通过院士访谈的形式,提供优质的科普内容,讲述知名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展现科学家们的精神财富,带领大家走进科学和科学家们的世界。2022年7月28日,童院士又来到《科学公开课》节目中,为网友深入讲解什么是遥感,以及它在现实中的诸多应用。

力所能及地参加科普工作,在童庆禧院士看来,有很多实际意义,“现在由于年龄偏大了,实际的科研工作参加得很少了,但科普工作是我义不容辞要做的。首先,无论是遥感技术还是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都是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很多人对这方面的工作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有义务向大家做一些科普。让大家了解什么是遥感?遥感能发挥什么作用?其次,科普可以提高公众对中国发展的信心,提升对中国发展的了解。比如说目前我们的遥感卫星居于世界前列,遥感对地观测可以无时无刻关注地球出现的问题,特别像中国这样灾害频发的国家。还有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都是遥感能做到的。”


“我的科普对象大概有几个层面,一是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二是高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甚至还做过两期小学的科普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讲,让他们了解到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从小树立起在这方面为国家学习的志向和兴趣,培养遥感后备军。最后,通过科普,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起到威慑作用。比如说各级政府在粮食产量、灾害损失等上报过程中,可能出现层层加码或者层层减码的问题,但是通过卫星可以真实掌握实际的种植情况、灾害情况,都在遥感的监测范围之内。通过这种科普宣传,有一些国家干部或者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就会意识到什么是‘人在干,天在看’,无论对上汇报还是对下核查,都要实事求是,防止弄虚作假。科普让大家更好地树立诚信观点,树立科学观点,这样对国家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科学普及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而像童庆禧院士等一批科技工作者,正在身体力行地开展科普工作,把科学的种子撒播中华大地,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图片

童庆禧院士出席行业会议并做发言


传道受业 六十余载矢志不渝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童庆禧院士不仅在我国遥感技术创新突破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六十年来,他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行业人才,正是这一批批传承者,才使得我国的遥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今天的成绩。谈到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童院士特别强调,要关注实践教学、基础教育、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教育工作者,往往比较注重室内教学、实验室教学、计算机教学,这是数字化、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学中还是要结合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比如遥感实习,影像学一定要和野外工作结合起来,和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第二,要加强基础。遥感是个新兴学科,它的基础涉及了很多方面,地学、生物学、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众多学科,传感技术、探测技术、空间技术、航天技术、卫星技术、电子技术等多种技术,这些基础一定要打牢。虽然不能要求一个人在遥感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造诣,但是在深入某一方面的时候,也要对其他方面有更多的了解。”

“第三,纵观这三四十年国际国内遥感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老师们,同学们,一定要加强对创新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其实这正是我们目前比较欠缺的。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讲,很多事情不要局限在现在别人做的,现在书本上讲的,而是应该有一种冥思苦想、奇思妙想,往往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大家要有开拓思维。中国的遥感、地理信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来的,真正完全是我们自己自主创新的还很少。这就要求我们的年轻才俊,一定要有创新能力,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奠定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创新成果,转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加强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方的产业转型,数字化转型中做更多的工作,能够创造一些实际的效益。这是我们整个遥感和地理信息科技界现在应该做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参加2022第十届高校GIS论坛,让童庆禧院士感受到了大家对于空间地理信息、对于遥感发展的热情和期望。童院士笑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己已经是“俱往矣”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年轻人的垫脚石,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对于年轻人,他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从大环境来说,这几年疫情的冲击比较大,科研还是教育教学中都有很多困难,但我想,对于我们从事科研教学的人来讲,首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整个社会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困难总是会有的,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困难,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总体方向是在不断前进的,所以心态要放开,要相信国家、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中国的发展。”

“同时,大家要有一种大的格局观。把自己摆在发展中间去,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学科领域内。我们的责任是要让中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还是要艰苦奋斗,不能放松。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荆棘的道路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到达光辉的顶点,但是你要到达你所期望的或者你所能够到达的高度,不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做不到的。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发展前进方向,我们要为将来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整个社会才会好。不能因为某些情况或者暂时的困难,被吓倒,所消沉,这是我们现在教学、科研人员,和同学们应该注意的。对于每个人来讲,挺起腰杆、努力奋斗,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图片

童庆禧院士获“中国GIS教育终身成就奖”


人物简介

童庆禧: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早期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转入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航空遥感系统建设和微小卫星遥感研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系列卫星”首席科学家。原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士。曾任中国遥感委员会秘书长,亚洲遥感协会理事。

倡导和开展了航空遥感、小卫星遥感、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致力于将中国遥感技术和应用的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推向国际舞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科研成果 15 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 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SPIE“国际遥感科技成就奖”及亚洲遥感贡献奖和金质奖章。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448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