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学会年会回顾专题 >2022年学术年会回顾 >分会场十
葛大庆所长:广域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应用进展与主要问题
发布时间:2023-03-21     来源:     浏览:2034次

微信图片_20230321162842.jpg

主讲人:葛大庆

单位: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职务/职称:遥感技术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博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遥感识别与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雷达遥感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与应用工作,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自然资源部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项、国防科工局民用SAR卫星等任务项目20 余项,担任国产L波段SAR卫星应用系统副总师,组织完成了LT-1号卫星应用需求与关键指标论证,开创了广域地面形变(地面沉降、滑坡等)InSAR监测工作模式,全国地面沉降与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等行业重大工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3项。

报告题目:广域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应用进展与主要问题

报告摘要:广域尺度下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有效识别是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如何解决复杂场景下隐蔽性崩滑类隐患的有效识别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动态掌控风险隐患“底数”是急需破题的难点任务。为此,在空天遥感“图谱测量与几何测量”的技术支撑下提出了从“形态、形变、形势”三要素出发的综合遥感识别技术方法,为开展工程化应用提出了一套体系化的技术方法。

本报告立足于地质灾害成灾规律,从隐患时空演化特征出发,界定了隐患识别的范围,对象和边界,给出了规模化实践应用的效果与案例,验证了防灾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InSAR技术的应用定位的再认识,分析了技术优势、不足和面临的技术性挑战;提出了广域InSAR工程化应用模式、策略与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从应用效果出发提出了InSAR测量技术定性与定量观测,规模化解算模式,分级探测与精细监测的若干思考;最后面向地质灾害精细识别,总结了当前技术层面和认识上的挑战,明确了下一步的突破方向。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