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区域
5月26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林草局获悉:由北京大学牵头的联合调查队在位于雅鲁藏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芝市波密县通麦镇境内,发现了一棵高达102.3米的西藏柏木,此次发现刷新了按树种排名的世界最高树列表,成为仅次于美国海岸红杉的世界第二高树种,同时也刷新了亚洲纪录,成为目前已知的亚洲第一高树。
智慧路灯系统监测分析能耗、智慧河湖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社会网格化平台实现服务“零距离”……
在遥远的太空给地球“拍照”,通过技术手段对“照片”进行解译和分析,就能够定格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感知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不同特征,识别它们在一定时间周期内的关联和变化,从而为自然资源保护、农业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依据。这就是有地球“天眼”之称的遥感技术。
“珠峰地区是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哨,通过对珠峰雪样的分析发现,固体污染物对珠峰环境影响较小,这体现了我国多年来对珠峰地区生态保护的成果。”12次在珠峰地区开展科考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球冰川全面退缩的趋势已不可避免。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珠峰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相对较慢。
日前,全国首个《智慧城市数字安全报告》及《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数字安全导则》在中新天津生态城重磅发布。该报告由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60天枢智库、天津智慧城市数字安全研究院共同编制。
当前,四川省正加快推进“实景三维四川”建设,《实景三维四川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通过专家评审。
在当今的万物互联时代,地球大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实现数据-信息-知识-决策链条的贯通,进而推动建设“数字孪生”地球?这些问题的破解之道备受关注,也迫在眉睫。
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担负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等重要任务,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基础设施生命线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
近日,2023年珠穆朗玛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在西藏珠峰地区开展,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将继续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揭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机理,优化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到2025年,长沙将全面建立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全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