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区域
ChatGPT让公众再一次体验到现代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它背后的大模型技术及应用范式,将极大冲击现有人工智能产业研发路线、发展方式,并有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入口。
9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15时,自然资源部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了返航欢迎仪式。受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委托,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出席仪式并慰问了全体考察队员。
为贯彻落实《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元宇宙技术产品从“可供”“可用”到“可信”,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主办的“可信元宇宙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禹贡学派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探索之路,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起来。
金秋9月,各地作物丰收在即。近日,在2023年全国秋收作物与全年粮食产量预测会商会上,气象部门研制的玉米、大豆分布卫星遥感图首次用于秋粮产量预测。记者了解到,这次大规模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玉米、大豆分布情况开展的监测评估工作,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主产玉米、大豆的14个省(自治区)气象局共同参与,其监测产品的空间分辨率达16米。
不断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必将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更好支撑各类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和供需上实现精准匹配、高效流通
“将推动各类基础数据资源、省地理空间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共用,搭建全省地理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为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开明19日表示。
9月15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现场会上了解到,自治区将在自然资源基础保障方面抓好调查监测、确权登记、测绘地理信息、地质灾害防治等基础性工作,包括推进各地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等,为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提供有力保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近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加快推进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北斗产业生态,力争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过教授崔浩博士后团队和信息工程大学徐青教授团队,在武汉珞珈众恒遥感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珞珈德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下,联合研制了全国1米分辨率地表覆盖产品,近日正式发布并向各行业用户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