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空间人工智能(GeoAI)正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GeoAI融合了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尖端算法,能够对城市空间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智能识别,揭示城市运行的内在模式,为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视角与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动GeoAI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成果的分享与应用,由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主办,智慧城市大讲堂独家出品的“基于GeoAI的城市智能感知系列讲座”,将于8月28日—30日重磅直播!本次学术讲座将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共同探讨GeoAI的最新研究进展、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睹本次讲座的演讲嘉宾及精彩摘要(嘉宾顺序不分先后)。
嘉 宾 简 介
张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感知城市实验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oratory)视觉智能组负责人。担任国际摄影测量协会会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编委,Transactions in Urban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GIS、城市研究领域内60余个SCI期刊审稿人。曾获 Geospatial World 50 Rising Stars、WGDC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称号,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面上项目、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咨询项目。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地理人工智能、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研究、计算机视觉等。发展了城市视觉智能——基于街景影像大数据的城市感知方法体系。
报 告 摘 要
城市大数据的涌现为感知城市时空动态、评估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途径。街景影像是感知城市物质空间的一种新型地理大数据。近年来, 以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为挖掘街景语义信息、理解和定量表达物质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街景影像不但可以作为遥感影像的补充,以人的视角对城市物质空间进行观测;而且可以表达城市社会空间,反演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人类活动状况和社会经济环境,为基于大数据的人地关系研究、建成环境量化研究、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报告将以城市视觉智能框架为线索,介绍街景影像在城市研究中的若干案例。
嘉 宾 简 介
姚尧,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空间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访问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卓越研究员。兼职于中国航天钱学森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自2016年以来致力于在时空大数据技术和可计算城市科学领域(微观尺度城市模型)开展研究,在多源时空大数据挖掘和城市计算的研究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总计被引用5500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1篇,H-index=35。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巨头企业资助项目,现有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荣获2020年ACM SIGSPATIAL中国新星奖(每年全球1-2华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2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2022年、2023年),2022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等。
报 告 摘 要
城市街景地图是一种有效表达城市物理结构的工具,被广泛运用于城市自然风貌和社会经济的认知。随着国土调查与规划的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美学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将街景图像应用于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变得愈发重要。本报告将介绍街景图像的获取方式,并深入探讨街景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此外,报告还将借助多项研究成果,解释如何利用街景图像进行城市多维度感知,系统介绍街景图像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理论和方法。
嘉 宾 简 介
李少英,博士,教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全国高校GIS新锐,广东省数字政府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授权软件著作权1部,授权/申请发明专利7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3项等纵项课题10余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主讲课程入选广东省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课程,并被应用于广东省数字政府课堂。曾获广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五届高等学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获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测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励。
报 告 摘 要
交通出行是城市重要的碳排放来源,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低碳交通出行行为及其影响机制,是规划引导低碳出行的基础,成为实现国家绿色交通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感知等多源地理空间大数据日益涌现,为低碳交通出行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手段,也对地理空间建模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针对低碳交通出行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突破建成环境表征的粗糙时空分辨率、不确定性问题,统计数据无法解决空间非均衡问题,人本视角分析等系列难题,提出了建成环境精细化表征的方法和低碳交通出行行为模式精细化识别方法,并从大样本、精细尺度视角揭示了建成环境对低碳交通出行行为影响的空间效应。
嘉 宾 简 介
柳林,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团队骨干成员,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高层次绿卡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评审专家,青岛市科技局科技评审专家,国内外多个SCI及核心期刊审稿专家。研究方向为地理人工智能(GeoAI)与深度学习、位置大数据挖掘与实景位置服务(LBS)、移动行为(Human Mobility)分析与建模,第一作者/主编出版著作9部,发表文章80余篇,获得专利12项、软著30余项,首位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齐鲁巾帼发明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40余项。
报 告 摘 要
有效地测度城市活力,挖掘城市活力影响机制,对于掌握城市发展现状、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静态街景中隐藏了动态的城市节律,基于街景视觉特征,结合场景语义表征字幕,集成视觉编码器Vision Transformer和语义编码器Bert,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设计加权损失函数,从视觉和语义双重视角,构建端到端的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有效测度城市活力。设计情感感知模型和多尺度语义分割模型,从街景影像中分别捕捉主观感知因子和客观视觉因子,基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城市活力归因模型XGBoost-SHAP,结合POI数据,从主观和客观双重视角,捕捉人类主观情感因子、客观视觉因子和客观物理环境与城市活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嘉 宾 简 介
杨喜平,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WTC交通大数据时空分析与应用技术委员,《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青年编委,长期从事时空轨迹大数据挖掘、人群移动时空模式和游客时空行为分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等项目多项,已在《IJGIS》、《TGIS》、《Citie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Travel Behaviour and Society》、《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地理科学进展》等测绘地理信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编《城市人群活动时空GIS分析》和《人群动态观测理论与方法》专著2部,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报 告 摘 要
人群是城市活动的主体,人群动态感知对智慧城市的空间规划、交通和公共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时空轨迹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大规模人群时空动态感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源。本报告主要介绍城市人群移动时空行为感知的背景意义、轨迹大数据源、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演讲者近年来基于手机大数据在人群移动时空行为方面的主要研究案例,帮助大家了解城市人群动态感知相关工作。
嘉 宾 简 介
叶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高密度人居环境与生态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发表SCI/SSCI/A&HCI检索期刊论文3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等国家级课题3项,并主持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获得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
报 告 摘 要
计算性城市科学,即依托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多源城市数据的涌现,运用量化分析与数据计算途径来研究城市的模式,正在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海量、易得的街景数据为城市空间智能感知提供了人本视角下的新可能。数据来源和分析技术两方面的突破,让兼具大规模和人本尺度的空间感知具有可操作性。针对这一情况,本次讲座从街道空间感知品质测度、城市设计管控精细化、历史风貌智能监测与保护等多个维度做研究与实践案例展示。
嘉 宾 简 介
李锐,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时空计算与智能服务,长期立足于融合多源时空信息,利用时空计算方法挖掘人的时空群聚行为模式及其归因机理、海量文本信息的语义计算与协同并行处理、云GIS并发服务优化方法。3551中国光谷创新人才, IJGI编委,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SCI/ SSCI/ EI检索六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专著两部。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一项、企业政府产学研合作项目三十余项。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三项、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项。成果服务并应用于自然资源、公安、电力、通信等行业。
报 告 摘 要
城市人口及其流动是城市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是城市的社会主体。面向城市人口分布时空相异与人口流动过程复杂多样,提出城市场景驱动的人口分析单元和人口流动网络研究方法;考虑特大城市空间异质性与人口密集特征,一体化语义描述并按需构建多尺度人口分析单元,动态关联并融合多源数据;定量表达人口分布时空耦合规律,精确估计人口时空分布;构建层次清晰、多元关联、主题牵引的人口流动网络,揭示复杂的人口流动时空交互与时空演化规律;自主理解城市场景,快速感知人口流动密集趋势,提升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持续长效的服务保障能力。
嘉 宾 简 介
刘信陶,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毕业,曾在加拿大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兼职讲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地理,以及复杂科学,其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担任国际制图协会地理建模分析委员会主席,国际城市信息学期刊执行编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香港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的支持。
报 告 摘 要
在城市快速发展、互联网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活动模式日益丰富,其活动场所不仅限于所处的现实物理空间,同时线上虚拟空间的活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信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是现代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技术基础。本次报告首先介绍城市信息学的基本发展现状,例如城市信息学主要包括城市感知,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城市计算,城市科学,以及城市系统与城市应用等5个重要维度。以此为背景,本次报告其次介绍虚实融合空间的人类活动感知表达方法,虚实空间人类活动链的提取,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构建和分析的研究案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量人群的高频迁移,以及人类活动和线上线下交互加强,给城市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次报告以城市信息学和虚实空间交互研究为例,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嘉 宾 简 介
张岩,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城市分析实验室联合培养,并获得武汉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地理人工智能和社会感知在灾害应急、社会不平等、智能交通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在IGIS、CEUS、ISPRS P&RS等地理信息科学期刊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并担任IEEE-JSTARS的客座主编,十余本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中美学者计划项目(CUSP)等荣誉。学术公众号“城市感知计算”订阅超1.3万人,获得“地信界优秀原创微信公众号”等奖励。
报 告 摘 要
随着地理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街景图像由于其全面的覆盖范围、丰富的信息和易于获取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获取完整的时空场景表示面临挑战,因为一个地点常常由不同角度、时间和位置的多张图像组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城市功能识别的纯视觉、稳健且可靠的方法。本研究引入了一个基于两层空间依赖图神经网络结构的方法,该网络结构处理序列街景图像,充分考虑了道路网络间的空间依赖性。我们使用中国武汉的OSM数据构建城市拓扑图网络,并利用大规模预训练模型计算街道尺度的整体语义表示。通过分析75,628张街景图像和5,458条街道构建了28,693个映射关系的图网络,仅需5.3%的节点标签即可为研究区域内所有节点识别出10类功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适的空间权重、街道编码器和图结构,我们的方法在P@1达到46.2%,P@3达到73.0%,P@5达到82.4%,P@10达到89.9%,充分展示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此模型还可用于计算时间序列街景图像,感知城市时空更新,并预测少量标签下的其他属性,以获得有效且可靠的场景感知结果。
嘉 宾 简 介
刘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取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理空间人工智能(GeoAI)与城市计算。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含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2020年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21年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2022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担任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委员、《测绘学报》青年编委等。
报 告 摘 要
当前以大语言模型GPT等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何将用于文本的NLP技术应用于时空数据,是值得探讨的研究问题。本报告通过介绍4个发表于CEUS、Cities等期刊的研究工作,探讨了如何将NLP技术与时空数据结合进行城市交通计算、城市规划计算等,实现GeoAI理论与方法创新。报告中具体介绍的研究工作如下:
(1)Road2Vec:基于词嵌入模型的城市道路交通影响强度度量;
(2)Street2Topic:基于主题模型的城市道路交通影响模式识别;
(3)DelineatePlace:城市场所认知范围提取及语义特征识别;
(4)POI2Vec:基于词嵌入模型的城市区域POI配置可视探索方法。
嘉 宾 简 介
尹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研究员,高性能计算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分别于2003年与2006年获得南京大学地理信息学士与硕士学位,于2011年获得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理信息博士学位。201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为时空数据智能、传染病地理计算、城市计算。在地理信息、计算机、公共卫生、城市研究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省部级等2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于新冠、登革热、流感等疫情防控。获2020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测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报 告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染病传播更加快速、隐匿而复杂。利用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优势构建高空间分辨率的传染病传播模型,对指导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和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面向城市人群时空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异质性,基于轨迹等时空大数据,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城市疫情精细化建模与防控措施优化方法,为COVID-19与登革热等重大疫情的防控措施部署提供决策支持。
嘉 宾 简 介
石岩,36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优青、湖湘青年英才、全国高校GIS新锐,兼任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Applied Sciences地理大数据挖掘最新进展、Sustainability地理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特刊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评审专家等职务。长期从事地理时空大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地灾预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
报 告 摘 要
“城市病”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亟需整合多源城市信息,构建智能分析系统,科学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当前智慧城市系统具备了较强的多维信息感知能力,但欠缺数据分析能力,导致科学决策水平不足。随着城市时空大数据与智能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迎来了新一轮机遇与挑战。本次课程首先介绍了时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体系,详细讲解了聚类分析、关联挖掘、异常探测、时空预测等技术的基本内涵、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以及取得的创新理论与技术成果;围绕智能分析技术,结合案例阐述了在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公共安全、疫情防控、城市矿山等智慧城市典型领域的应用;最后,总结了时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讲座邀请了12位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将分享GeoAI在空间感知、知识挖掘、行为认知与模拟、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讲座不收取任何费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加入学习,预约观看课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