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会概况 >省级学会 >广东省测绘学会
逆向而行,逆行而生——专访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航测遥感站站长刘金沧
发布时间:2025-03-19     来源:广东省测绘学会     浏览:3955次

有一种守护叫有急必应,有灾必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安全守护,为生命逆行。他们就是应急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铮铮誓言,为群众筑起安全防线。本期专访嘉宾刘金沧就是其中一员。在十余年的一线应急测绘保障工作中,刘金沧和团队先后参与完成了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台风灾害、生物灾害等多项应急测绘保障任务,测绘人的“逆行”身影诠释赴汤蹈火、无怨无悔的初心使命。

0319-002.jpg

2024年1月,刘金沧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授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10月,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授予广东省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称号;他带领的无人机低空应急测绘保障组在2021年4月被广东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在2024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19、2023年两次获评共青团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青年文明号。

《测绘时空》编辑部专访刘金沧

01 点燃梦想,厚植家国情怀

刘金沧与测绘的缘分,要从他高二说起。高二物理课本有个章节叫“电磁波谱”,里面一段拓展阅读,介绍了人类利用电磁波谱的卫星遥感。这是他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遥感,并为人类利用物理知识的壮举深深着迷。从此,他从图书馆借来各种关于“电磁波谱”的书籍、杂志学习。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从1997年开始,武汉大学开设了由6位院士联合推出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课“测绘学概论”,给新生们讲讲测绘遥感对中国现代化意味着什么、学生能学什么、以后要干什么。有的院士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科研经历讲起,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有的院士从测绘辐射到建筑规划、海洋地质、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等,给新生种下跨学科的种子;有的院士讲述新中国测绘行业如何从弱向强,在国际测绘科学上实现弯道超车,激发刚入象牙塔学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如果说“院士课”燃起了刘金沧追逐梦想的“星星之火”,大一的幸运小插曲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武汉的冬天经常下雨,这天阴雨霏霏,刘金沧撑着伞往图书馆走,他看见一个老奶奶提着一篮子菜在路上走,全身淋得通透,他赶紧走上去给老奶奶撑伞,送她回家。老奶奶为了感谢刘金沧,自我介绍她是王之卓院士的女儿,送给他王院士写的《摄影测量原理》和《摄影测量原理续篇》。王之卓是我国第一位航空摄影测量博士,1980年他在武汉测绘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大)航测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遥感教研室,开设了遥感基础等课程,奠定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基础。当听到王院士开创和拓展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时,刘金沧内心激情澎湃,立下深耕遥感专业的志向。

《摄影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遥感原理与应用》是遥感科学与技术的核心专业课,也是最难学的专业课,刘金沧花了大量时间在这三门专业课上,每门都取得优异的成绩。硕士期间,刘金沧选择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工程专业,师从许妙忠老师。许老师注重对学生做人与做学问两方面的教育,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刘金沧在许老师的指导下,一边学做人一边涨知识。在汗水浇灌下,刘金沧获得参加重大项目的机会,他参与了中国(嵩山)卫星遥感定标场地面基础数据的建设,用于遥感几何定标。还参与了资源一号02C卫星和资源三号卫星发射后几何定标工作,完成卫星遥感影像L1级处理。这些为他日后从事无人机,载人飞机航空摄影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美丽的珞珈山下,在名师汇聚的武大遥感摇篮,刘金沧从一名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胸怀梦想的青年。

02 追逐梦想,投身应急测绘

2012年7月1日,刘金沧到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以下简称“测绘院”)航测遥感站报到。早上6点的广州骤雨初歇,在前往测绘院的广州大道北路上,他惊喜地发现天空悬挂着一道靓丽的彩虹。都知道彩虹代表希望和新的开始。刘金沧美丽的职业生涯从伍仙桥大院徐徐展开。

到测绘院第二天,刘金沧就接到任务,这一个“毕业”级的项目——正射影像图制作。2011年测绘院首次引入无人机,遥感站采用无人机航摄的方法在河源市龙川县获取了遥感影像。由于无人机组新手上路还碰到夏季暴雨天气,航摄获取的影像色彩偏暗,影像重叠度逼近规范限值,影像覆盖区域又是纹理不易识别的森林植被区。利用当时的软件,影像数据处理卡在了同名点匹配环节。新上岗的刘金沧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摸熟软件,第二天开始逐张影像手工标记同名点。在工作过程中,刘金沧开发了“同名点辅助匹配”工具,并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正射影像图制作。此后,为提升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效率和精度,他一边参与项目生产,一边开发软件工具。两年内,刘金沧开发了“相对定向超限检测”“区域网单光线剔除”“无人机影像质量检查”等用于数据生产软件工具约20项。

0319-002-004.jpg

2013年8月,测绘院以无人机航摄团队为基础组建的无人机应急组,就碰上潮汕地区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暴雨引发江河水位超警戒线,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启动了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潮州中心城区的房子都是老旧的土房,建得很密集,暴雨导致城区发生严重内涝,房屋连片倒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就是命令,刘金沧跟随团队连夜赶到潮州。到达后,他们才知道有个鳄鱼养殖场就在受灾地区,里面的7条跑失的鳄鱼在作业范围附近。为了保证参与救灾作业员的安排,大家一边在跟救灾时间赛跑,一边要观察作业范围附近情况,防止鳄鱼伤人。尽管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但没有人退缩,大家争分夺秒与时间打仗,在不到24小时向当地提交了一批应急测绘成果资料,为开展应急救援决策部署、灾情损失评估、灾后重建规划等提供了最新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2024年4月以来,受持续强降水影响,广东省粤北地区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风险不断增强。4月20日,广东省韶关市江湾镇发生严重地质灾害,通信、电力中断,唯一一条与外界连接的县道多处塌方,6个村与外界失联。村民生命财产受威胁和损失情况一时难以摸清,省市县多级领导赶赴现场却难以部署救援行动。刘金沧21日0时30分接到了该地的救援后,指挥无人机应急组全员火速集结,连夜驰援江湾镇。

4月21日6时50分,刘金沧和无人机应急组全部到达江湾镇,通往灾区中心的道路被滑坡堆积体阻断无法深入,因为连续强降雨,土壤含水量极高,恐再次发生次生灾害,形势非常严峻。无人机在无遮挡情况下能实现8~10公里实时回传影响,由于灾区峡谷地带,最长两端有20多公里,无人机无法实现实时回传。为了在最短的时间为各级领导快速提供救援工作用图,组员们不顾危险,赤脚围绕着已淹没的灾区中心徒步踏勘,寻找离灾区中心最近的高点。

21日15时52分,无人机应急组在得到空域窗口后立即起飞无人机,17时20分得到灾区约10平方千米影像。为了更快速帮助救援队伍,组员在同步获取的900余张原始航片上逐张标记灾损房屋、道路,初步统计结果及时交给应急指挥中心。21时20分,无人机应急组完成影像制作,进一步统计分析出灾损情况较为严重的受灾点。

22时50分,无人机应急组赶制好首幅《韶关市江湾镇地质灾害救援工作用图》和第一份《房屋灾害前后对比》文档,为急需了解现场信息的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实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救灾部署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救援队伍依据提供的影像图连夜进行搜救和道路清淤等工作。在接下来的48小时里,无人机应急组成员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持续更新《韶关市江湾镇地质灾害救援工作用图》。此外,基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叠加,无人机应急组还制作了《江湾镇重点地区地形变化示意图》《滑坡点及桥梁损毁处示意图》《道路堵点示意图》,为省市领导及时了解灾区救援动态,获悉当下最新地形变化情况、救援队清淤的工程量,预防次生灾害,有针对性部署实施救援提供了参考,进而阻止了灾情的扩散和加重。整个响应过程的60余小时,刘金沧和组员仅轮流休息6个小时。

广东地处“典型气候脆弱区”,台风、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无人机航空摄影能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影像、视频、三维模型、地形图等第一手数据,为及时掌握灾情和辅助现场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4年6月16日,梅州市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启动防汛抢险救灾,平远县也出现单通道连接镇中心的情况,泗水镇内部通信、电力、道路中断,省市县各级领导赶往附近,刘金沧接到指令快速获取无人机影像73平方千米,为道路疏通和抢险救灾提供了重要参考。同年7月27日,湖南郴州资兴市发生大规模的地灾和水灾。测绘院是应急管理部减灾中心的机制建设单位,接到减灾中心的救援需求。刘金沧立即组织派出无人机组赶往现场,高效地获取了灾区影像118平方千米,为摸清灾情和灾后重建提供重要支撑。

刘金沧在十余年里,先后参与应急测绘保障活动20余次,包括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台风灾害、生物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监测等多个领域。他作为党支部书记,带头创建党员先锋岗,积极投身应急测绘保障。在历次应急测绘保障中带领队伍冲锋在前,用测绘人的初心使命获取“生命影像”,及时准确统计报告灾情,为高效有序做好抢险救援救灾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03 激扬梦想,在求新求变中求发展

2018—2019年,刘金沧从遥感站调到办公室工作,他从专业技术工作转向办公室文秘工作。刚开始,刘金沧面对短短的几百字公文不知道如何下笔,于是在下班后学习每一个文件,把政策分段分层反复琢磨,直到领会政策的逻辑和要求。对自己写的材料定期“回头看”,不断总结经验。在一年的时间里,刘金沧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分析归纳能力,还提高了站位,开阔了格局。2019—2020年,他从办公室调到总工办工作。测绘院省内专业最齐全的甲级测绘单位,在此期间他组织编制各重大项目的技术设计书,更加全面地参加全院各细分专业领域工作。为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刘金沧努力学习新技术,虚心请教,不断琢磨,把自己往专家型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加强了对大地测量、海洋测绘等专业方向的了解,极大提升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

2020年,刘金沧再次调回遥感站担任站长。他带着全新的认识和干劲,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对遥感赋予了更多的期望,要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在融合中不断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为响应国家加强基层应急力量建设,刘金沧主动探索灾后救援向灾前预防转变的方法,把测绘技术融入到为防灾减灾工作大局中。

在谋划遥感站应急能力建设中,他谋划出五个方向:一是在广东创新开展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早期识别试点研究,面对广东植被茂密、隐患点隐蔽性高等不利条件,运用InSAR、LiDAR与光学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识别疑似地灾隐患区,为各地各部门抢险救援救灾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二是牵头构建了广东省台风登陆前后SAR卫星主动监测工作机制,在台风登陆过程中调度SAR卫星主动拍摄重点区域影像并快速开展道路、房屋、耕地等区域水淹灾损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分析数据,在“泰利”“苏拉”等台风登陆过程中得到应用;三是主动服务广东林业防火工作,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优势,整合防火专题要素构建省际边界三维数据底座,制作森林重点火险区火情早期处理专题图,形成一套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数据建设技术体系;四是牵头开展多源遥感影像的松材线虫病监测技术研究,形成一套林业病害精准发现与监测监管技术体系;五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航测遥感人才。通过以老带新,利用项目创知名品牌来培养测绘人才。刘金沧在站内设立资料角,主动把自己的工作参考用书贡献出来,用标签对书籍、期刊分门别类,提升大家的内核,为实现人才、项目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养分。

刘金沧回忆这十年,感触良多。他刚来测绘院,就遇上测绘院从传统测绘向信息化测绘转型,现在还参与了信息化测绘向智能化测绘转变过程。刘金沧他们带来的新力量给测绘院转型注入了新动能。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中,测绘院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业务结构上,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密集型;业务方向上,从全面参与市场业务为主转向为政策服务支撑为主;在工作理念上,刘金沧也从参与者转变为引导者。在一次次的转型中,刘金沧从一名业务员成长为管理者,他的业务水平、技术能力越来越强,认知越来越广,格局越来越强高。他非常赞成“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句话。只有做得多,发挥的作用就会越明显,被大家需要的层面就越多,业务才也越多。“有为”和“有位”是辩证统一关系。“有为”才“有位”,“有位”必“有为”。“有为”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出贡献和成绩,要有作为,“有位”就要擅位,把测绘当成事业来干,敢于突破自身、创新想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提升效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