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测绘学会低空开发与利用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唐炉亮在成立仪式做了“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高精度构建”主旨报告,介绍了团队研发的首个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武汉市)及配套平台“天路图”。唐炉亮告诉《中国科学报》,首个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低空航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会议合影。(中国测绘学会低空开发与利用工委会供图)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布局的前沿高地。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迅猛发展,对城市空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安全可控运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城市低空环境复杂、风险因素多变,国际上在城市级尺度下的低空航路构建尚无成熟经验,相关关键技术仍面临诸多瓶颈。
唐炉亮指出,“没有安全的航路,就没有低空经济的未来。”城市百万级低空飞行安全成为最关键、最复杂、最具挑战的国际性难题,更是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低空航路地图是唯一可能建设在天空中的“道路”,是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数字底座。为破解低空航路地图“飞行区域风险难量化、城市级航路难生成、人机地图表征缺失”等难题,团队创新性提出“适飞空间计算—航路智能生成—人机地图更新”一体化构建体系,从源头上重塑城市低空航路构建逻辑,其核心突破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低空航路地图构建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建筑高密度、用地高混合、人口高密集、活动高动态等多重因素,提出了动静态多因子多维多级风险计算与适飞空间动态建模方法。构建低空航路“点-线-面-体”要素体系与低空航路飞行规则,突破低空航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首个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武汉市),实现城市级低空航路从“不可见”到“可视、可用、可部署”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低空航路地图平台——天路图,打造“风险评估”、“适飞计算”、“航路生成” 、“航路规划”、“飞行导航”等三维可视化表达一体化平台,实现城市低空飞行从“无路可循”到“有序飞行”的跃迁。
在典型场景应用方面,团队率先突破了飞艇、无人机等低空遥感的流域安全监测技术,成果在小湾、糯扎渡等世界级大型水电工程成功应用,解决流域安全监测的国际性难题,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唐炉亮表示,该成果填补了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构建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推进低空空域分类管理改革、构建现代空中交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展望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运行规则和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城市级低空航路地图有望成为链接城市地理空间、空中交通和智慧治理的核心枢纽,支撑和保障未来城市百万级低空飞行安全,成为打开低空经济时代安全命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