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坚持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发展,依托地球物理学A+学科,积极打造国内外地球物理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方阵和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下设地球与行星物理系、空间科学与技术系、无线电与现代探测技术研究所和教学实验中心。
1.学院概况
学院地球物理学学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先后入选教育部第一轮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并列全国第一。
学院拥有无线电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2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且分别是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16人,教授23人,副教授14人,讲师4人,特聘研究员和副研究员9人,博士后29人。
完整的学位培养体系
学院设置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和空间探测与信息技术4个硕士学位点、4个博士学位点,1个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硬实力的科研平台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硕果累累,形成了以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进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发展突破性探测技术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承担了包括子午工程一/二期和深空探测任务在内的大量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和课题。
2.招生专业
电子信息类(地空学院)
招生方式:高考录取
培养模式:四年一贯制培养,学生学习完成规定的通识课程、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后,修满学位规定的学分并满足毕业要求,授予电波传播与天线工学学士学位。
地球物理学(数智地空弘毅班——国家级试验班)
招生方式:高考录取和进校后动态进出机制
培养模式:试验班依托教育部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纳入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培养体系,结合弘毅学堂博雅教育理念,积极推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地球物理学(国家强基计划)
招生方式: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综合素质考核
培养模式:实行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保障培养质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培养过程中设置四次阶段性考核与分流补入节点,确保强基计划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水准,也为不适应计划要求的学生提供合理出口路径。
3.培养特色
以大师引领、需求指引、创新牵引的培养理念,培养专业拔尖人才。
电子信息类(地空学院)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低空经济的创新实践实训平台
人工智能与数智化教育深度融合
服务国家需求的特色拔尖试验班
地球物理学(数智地空弘毅班——国家级试验班)
博雅教育激活跨思维模式
数智教育驱动全新认知范式
拔尖人才培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
国际化教学提升全球胜任力
地球物理学(国家强基计划)
“厚基础、精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教书育人相长”烛光领航工程
“一对一”大师引领和双导师制
面向国际前沿的创新实践平台
4.就业方向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国家相关部委、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石油、中海油、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从事航空航天、电磁探测、气象能源、低空经济、技术研发等相关工作,并成为中坚力量。本科生升学比例近70%,先后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耶鲁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罗拉多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并陆续成长为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