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大地上一共有多少棵树吗?你知道这么多树是如何一棵棵测出来的吗?你知道在这么多树木中,最高的又是哪一棵吗?对于树木的了解,你真的能做到从“看得绿到数得清”吗?
本期《开讲啦》邀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郭庆华,与广大青年分享他十几年来如何寻找“最高树”、成功绘制全国首张树密度地图、算好中国“绿色账本”的故事。
掌握以下几个秘诀
你也能寻找“最高树”
你是否也曾仰望过参天大树,幻想过发现世界之最的激动时刻?从美国116.07米的海岸红杉到中国102.3米的西藏柏木,在寻找“最高树”的探险故事里,藏着哪些连科考队都在用的“寻树秘籍”呢?
就在节目现场,中国第一高树的探测者——郭庆华,分享了他的找树秘诀:
秘诀一,要锁定“黄金纬度”:
西藏东南部、台湾中部等地区,藏着中国“最高树”的秘密!因为高树偏爱温暖湿润的河谷地带,西藏因人为干扰少、生态完整,成为“最高树”的天然摇篮。
秘诀二,带上现代“寻树三件套”:
无人机激光雷达:快速扫描整片森林,精准捕捉树冠高度。
地形跟随模式:让设备自动仿地飞行,绕开悬崖峭壁,安全指数五颗星。
数据魔法:海量云数据一键生成3D森林模型,连树杈都能看清楚!
有了这些秘诀,你还要带上寻找“最树高”的哲学思维,就像郭庆华所说——寻找“最高树”,其实是在寻找生命的另一种维度。每一次测量不只是刷新数字,更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或许某片无人区里,正站着等待被发现的世界新“树王”……
树多,并不是好事?
当你在野外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小树林时,你可能没想到:这竟是生态系统的“亚健康”信号!根据郭庆华团队的最新发现,在一些地区,树木拥挤的次生林碳汇能力反而比不过疏朗的高树森林,也就是说,树多不意味着生态就好!
郭庆华举例说,在一些密集的人工林里,树种单一,树木又细又矮,过度密集的树木会挤压灌木、附生植物的生存空间,影响了生态链的完整性。而树种丰富、结构复杂的天然林才是真正的“吸碳王者”。就像郭庆华所说——有呼吸的孔隙才是树木生命力的体现。
主持人小撒的精准身高
首次大揭秘!
“别动!动就扫矮了!”节目现场,郭庆华手持激光雷达追着撒贝宁满场跑,画面像极了《西游记》里“照妖镜”的名场面!
其实,这是郭庆华在“偷偷”地测量小撒的身高,最终,扫描仪转了两圈就把故意捣乱的撒贝宁变成了“三头六臂”的三维扫描图,并且精准锁定了他的身高!郭庆华的团队就是用这套设备给西藏102.3米的中国“最高树”做的“全身扫描”。
然而,针对撒贝宁的身高,现场有人发出灵魂拷问:“从鞋跟算还是从地面算?”郭庆华说,其实树高测量也会面临同款难题!比如,中国 “最高树”是长在斜坡上的,树根会像小撒的鞋跟一样自然形成支撑弧度。为了精准测量,郭庆华发明了一套标准:斜坡上的树木必须从“发芽点”开始算高度,也就是斜坡跟树干的切点处,以此来杜绝“虚报身高”的可能。
他说,也许不同国家对树高的测量标准不同,但他们能用三维数据统一全球算法。因为测树和量身高一样——要找到真正的边界点,而不是被鞋跟或头发迷惑!中国人均100棵树
你想认养吗?
郭庆华团队发布了全国首张“树密度地图”,精准测算出中国拥有1426亿棵树,人均约100棵。一位AI创业者受此启发,提出“森林身份证”的创意:通过App系统为每人自动分配100棵真实树木,其中可能包含云南古茶树、西藏柏木等稀有品种。
小撒和郭庆华也加入讨论,提议可借助激光雷达与AI技术,实时更新树木生长的三维模型,开树木生长直播。用户还能为认养的树取名,甚至用AI技术“穿越”回它的种子时期,可视化其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全过程。
郭庆华同时强调,认养树木不仅需要科技支撑,更需人为参与。AI记录树木形态,人类则传承其背后的故事。他以一棵1600年的古桑树为例:“如果不与当地百姓沟通,我们无从知晓它是如何保存至今的。”了解这些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
注:文章转载时视频进行了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