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以“测绘地理信息与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测绘大讲堂”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先林,中国测绘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文忠,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洛忠等领导和专家出席。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宫辉力、潘云、钟若飞共同主持此次主题活动。
武文忠常务副理事长在致辞中强调,低空经济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一体化拓展,其形态表现为将低空的自然资源形态向经济形态的重要转化。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有序。安全如同自动驾驶的基础,保障低空飞行器及各类飞行活动在空中的安全运行。除了飞行器自身安全外,其他方面的关键在于精准的定位。有序,主要指对低空国土空间的空间规划,支撑有序发展同样依赖于精准定位。因此,低空经济的核心保障要素,就是对空间的精准规划与精准定位。
他表示,本次“测绘大讲堂”的主题,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又契合行业前沿热点,体现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担当。
刘先林院士在《测绘地理信息与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我国测绘领域仪器研制工作的进展,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测绘遥感传感器的优势。报告以大比例尺高精度测绘无人机和超低轨卫星遥感技术为核心,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高度,深入探讨了低空经济和测绘技术如何引导未来城市更加智慧、高效、生态,并系统解析了低空经济与测绘地理信息深度融合的技术路径。
宫辉力教授对刘先林院士近30年来为资环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诚挚谢意,对刘先林院士在测绘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及其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这种精神,必将鼓舞广大测绘科技人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给予广大测绘科技人员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坚定力量,也必将成为实现测绘地理信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宝贵精神给养。
国家杰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力哲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郭庆华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副院长唐炉亮教授,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姣娥研究员,国家杰青、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郭建平研究员分别做了精彩学术报告。
王力哲教授以《“地质一号”--地质资源环境高光谱遥感小卫星》为题,首先介绍了当前的遥感卫星特点,并强调了商用卫星以需求为导向的价值。此外,还介绍了“地质一号”卫星根据感兴趣地物特点设计在轨卫星传感器接收波段的重要性,展示了其良好的成像效果,以及未来的巨大应用潜力。
郭庆华教授以《测绘与遥感技术在低空经济的关键要素以及创新实践》为题,介绍了低空的概念与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态势,从发展特征、现状、格局、痛点和市场规模等方式,分享了对中国低空经济的洞察,并结合其团队开展的寻找“亚洲最高树”、数清“全国多少树”等工作,对未来无人机与AI结合等方向进行了展望。
唐炉亮教授以《低空经济视角下低空遥感的流域安全监测技术》为题目,强调了无人机航线设计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团队基于武汉设计的低空飞行航线,与研发无人机针对大坝实时远程智能监测的重要意义,为无人机未来的发展领域与大规模调度做出重要示范和基础。
王姣娥研究员以《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态势评估与未来展望》为题,结合其团队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从对低空资源和低空地理环境的概念分析引出低空经济的重要性,并系统阐述了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框架构建、我国省级低空经济发展态势评估。
郭建平研究员以《浅谈大气边界层微扰动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了低空经济成为当今风口的原因,解释了低空的特征,并从气象预报、特殊场景等多方面强调了空气运动对低空无人机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团队近期针对构建对流近中性边界层湍流理论、推进低空湍流和风切变检测预警、构建低空航空器气象适航标准等前沿研究。
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钟若飞教授主持沙龙,4位嘉宾围绕低空经济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革新需求、测绘地理信息重构低空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展开讨论,强调了低空经济需把安全性作为主要目标的前提,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四位专家,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
本期“测绘大讲堂”(线上和线下)吸引来自测绘地理信息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同仁近20万人次收听和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