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测绘智库 >论文摘选
继Science之后,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团队再发Nature子刊!
发布时间:2025-10-15     来源: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团队     浏览:29次

李清泉院士 杨超研究员

Nature子刊再发文!

揭示全球山地植被景观丧失

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1015-001.png

近日,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和杨超研究员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文,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山地植被景观丧失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以“Global loss of mountain vegetated landscapes and its impact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全球山地植被景观丧失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指数期刊)正式发表(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4449-0)。

山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碳循环、水资源和气候稳定方面发挥着不成比例的作用。同时,地理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往往生态脆弱。这些山脉内的植被景观,包括森林、灌木丛和草地,通过防止土壤和水流失、为野生动物提供庇护所和食物以及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例如,为当地居民提供木材、药用植物和食物)来影响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因此,可持续管理山地生态系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 15.4)的目标之一。然而,近年来,急剧的人类活动扩张与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正导致山地植被景观(Mountain Vegetated Landscapes, MVL)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威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李清泉院士和杨超研究员聚焦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发布最新成果。该研究综合运用全球山地边界、土地利用、自然灾害、保护区及濒危物种分布等多源数据,结合大规模地球观测数据(Landsat),精确量化了全球MVL的损失状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该研究在30米分辨率尺度上系统揭示了2000–2020年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山地植被景观的丧失态势,并评估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研究估计了人为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MVL损失,包括(i)人类住区增长、(ii)农业扩张以及(iii)采矿;自然灾害造成的MVL损失(扣除恢复区域后的净损失),包括(vi)野火、(v)洪水、(vi)山体滑坡和(xii)干旱。研究还使用16400多个高分辨率随机样本验证了结果,以确认MVL损失的准确性;最后,还考虑了MVL损失与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事项的空间一致性,通过检查保护区内的损失和山地受威胁物种高丰度地区的损失,评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广泛但不均匀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其中89%可归因于人类扩张,主要是农业;约11%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可归因于自然灾害。研究还观察到,全球约56%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发生在保护区和山地受威胁物种高丰度地区,这表明这些损失地区迫切需要改善保护措施。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人们制定保护战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该研究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和精准的数据支持。对此,研究团队呼吁:强化保护区管理,亟需加强现有保护区的执法力度与有效管理,遏制保护区内的人类侵占活动;扩展保护网络,应优先将保护区外、但濒危物种高度富集且损失严重的区域(如东南亚、东亚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部)纳入正式的保护地体系;推行生态友好发展模式,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或“碎片化土地置换”等策略,在保障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山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深圳大学杨超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清泉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其它主要合作作者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陈旻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唐伯惠教授、深圳大学涂伟教授、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的Jonathan Chase教授等。

图1略

图片

图2:2000-2020年全球十个区域MVL损失的驱动因素。a 总MVL 损失的驱动因素;b 山地森林损失的驱动因素;c 山地灌丛损失的驱动因素;d 山地草地损失的驱动因素。

图片

图3:2000-20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即 PA(保护区)和 AHRTMS(山地受威胁物种高丰度地区))的全球 MVL 损失。a PAs 和 AHRTMS 中 MVL 损失的比例;b PAs和 AHRTMS 内 MVL 损失的驱动因素。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4449-0#citeas

dafc925235e92112854eb8f158966694.png

扫码查看

第一作者:

图片

杨超,工学博士/博士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遥感、资源环境遥感、GIS应用等研究,探索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解决“人类活动时空演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难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20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2023年在深圳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项目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近年来以一作/通讯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Science Bulletin、Research(Science合作期刊)、Habitat International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中国科协、科技日报、中国教育网、俄罗斯工程院等权威科学媒体的报道。曾获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年度优秀论文奖(2022)、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中国遥感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2018)等奖项。受邀担任Nature Cities、Research、 The Innovation等10余个一流期刊审稿人。

个人主页:https://saup.szu.edu.cn/info/1090/2518.htm

通讯作者:

图片

李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等研究工作,将测绘、遥感、信息技术等融入到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开展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主持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中欧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入选斯坦福大学终身科学影响力科学家。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Bulletin等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多项重要科研及教育奖励。

主管部门:
自然资源部
民政部
中国科协
京ICP备1403731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220号
主办:中国测绘学会    技术支持 :江苏润溪时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3881345      邮箱地址:zgchxh1401@163.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莲花池西路28号西裙楼四层